
■武义青
近年来,“内卷”一词成为描述中国社会竞争现象的热门词汇。内卷式竞争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参与竞争者不断加大投入却难以获得相应回报,导致整体效率低下的现象。这种竞争模式不仅存在于教育、就业等领域,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模式。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方式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,亟须寻找突破路径。
全要素生产率(TFP)是衡量除劳动和资本等有形要素投入外,其他所有因素对产出贡献的综合指标,主要包括技术进步、组织创新、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无形要素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更好更适销的产出,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。笔者认为,系统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破解内卷式竞争的治本之道,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,突破低效竞争的困境。
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在有限的发展空间和同质化的竞争模式下,参与者不断追加投入却难以获得相应回报的恶性循环。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竞争目标单一化,所有参与者追求几乎相同的成功标准;二是竞争手段同质化,缺乏差异化的竞争策略;三是边际效益递减,随着竞争强度增加,单位投入的回报持续下降。在经济领域,内卷式竞争表现为企业过度依赖价格战、模仿复制而非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。这种竞争方式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降、创新动力不足,最终形成低水平均衡陷阱。从宏观角度看,内卷式竞争反映了一个经济体未能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,仍然停留在依靠要素投入而非效率提升的粗放增长阶段。
全要素生产率与内卷式竞争存在内在的理论联系。根据经济增长理论,当经济主要依靠要素积累而非效率提升时,随着要素边际报酬递减,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放缓,这正是内卷式竞争的经济学本质。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打破这一困境,它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重塑生产函数,创造出新的增长空间。从微观机制看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从三个方面破解内卷: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品和市场,拓展竞争维度;二是通过管理创新和组织变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降低无效竞争;三是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增强个体和企业的差异化竞争能力。这三方面共同作用,能够将竞争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。
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多管齐下,其中四个关键路径尤为重要。首先是技术创新,包括基础研究突破和应用技术开发,这是提升生产率的根本动力。中国在5G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步表明,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全新产业(300832)空间,避免传统领域的过度竞争。其次是制度创新,包括产权保护、市场准入、监管框架等方面的改革。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,激发创新活力。再次是人力资本提升,通过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,增强经济体的创新能力。最后是资源配置优化,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,使资源流向高效率部门和企业。
国际经验表明,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都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。日本在20世纪60-80年代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,大幅提高了生产率;韩国则通过教育投入和产业政策培育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。这些经验显示,打破内卷需要主动塑造新的比较优势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,也积累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宝贵经验。从乡镇企业崛起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每一次生产率跃升都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。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,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,完善创新生态系统。
基于上述分析,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: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;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,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;三是推进教育体系改革,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;四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,促进资源向高效率领域流动。总之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破解内卷式竞争的治本之道。这一路径要求我们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,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,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。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,但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只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才能突破内卷困境,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。
(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、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)
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--中国经济新闻网免费配资
Powered by 联华证券_国家批准的配资机构_合法配资机构名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